 以下是关于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亮相双奥场馆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举办时间:2025年8月15日至17日。举办地点: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主办单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主办。 赛事目的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比赛项目主体赛事 竞技赛:参照人类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了11个小项,包括田径7项(100米、4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100米障碍赛、立定跳远、原地跳高)、自由体操及2V2/3V3/5V5足球赛,考验机器人的速度、协作与平衡能力等。 表演赛:设置了单机舞蹈、群体舞蹈2个项目,通过音乐配合与动作创新,展示人形机器人全身实时协同控制能力以及群体协同能力。 场景赛:聚焦工业、医疗、酒店三大实用场景,设置6个项目,包括工业场景中的物料搬运与整理、医疗场景中的药品分拣与分装、酒店场景中的迎宾与清洁服务,展示机器人的实用技能和智能化水平。外围赛事:共3个项目,包括非人形机器人参与的羽毛球、篮球和乒乓球,侧重表演及与观众互动。 参赛要求机器人技术规格:参赛机器人需具备躯干、上肢、双足,有效重心到足底的最大伸展距离需占身体高度的40%-70%(场景赛允许轮式下肢);控制方式分为手动遥控(无线操作)与完全自主控制,其中舞蹈类项目必须全程自主完成;此外,机器人需自备能源(禁止危险能源),并自行解决比赛期间的网络需求。团队参赛要求: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均可报名,每队不超过5人,比赛时最多2人进入场地。除4×100米接力外,其余项目需独立参赛,且同一赛项中不得更换机器人。赛事鼓励跨界合作。 赛事意义技术迭代的催化剂:相比以往赛事,本次运动会更注重“智能+体能”的融合,复杂任务的突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加速其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产业升级的风向标:运动会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纽带,赛事期间将举办技术对接会,推动参赛团队与制造业、医疗行业等需求方合作,预计促成超过10亿元的技术转化订单。未来生活的预演:机器人在运动会中展现的技术突破正在重构人类对机器人的认知,其技术成果可转化应用于消防、救援、生产、仓储等多个领域,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