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更好守护“舌尖安全”## 一、食品添加剂滥用的现状与危害 (一)现状扫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产品色泽、口感或保质期,将工业染料、苏丹红、瘦肉精等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例如,曾轰动一时的“苏丹红鸭蛋”事件,不法分子为提高鸭蛋蛋黄的色泽,违规添加苏丹红,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尽管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改善产品品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如在馒头制作中过量使用漂白剂,在饮料中超范围使用人工甜味剂等。标签标识不规范:部分食品产品未如实、清晰标注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成分,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食品的成分信息,难以做出科学的消费选择。例如,一些零食包装上对添加剂的标注模糊不清,仅标注“食品添加剂”而不具体列出成分。 (二)危害剖析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滥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慢性积累性伤害等。长期摄入过量的人工合成色素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过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引发中毒甚至致癌。破坏食品市场秩序: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法经营的企业面临不正当竞争压力,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些诚信企业因严格遵守添加剂使用规范,成本较高,而不法企业通过滥用添加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频繁曝光的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担忧,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度,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声誉和形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对一些正常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合法产品也持怀疑态度。## 二、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他们认为滥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销量,而对添加剂滥用可能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一些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法规滞后性: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新的食品添加剂不断涌现,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新型添加剂的使用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监管依据。例如,一些新型复合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和使用标准尚未及时制定。标准不统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存在差异,国内部分食品标准之间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同一添加剂在不同食品类别中的限量标准可能不一致,容易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混淆。 (三)监管体系存在漏洞监管力量不足: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众多,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领域,监管任务繁重。而目前监管部门的人员、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有限,难以实现对所有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全面、有效监管。基层监管部门尤其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难以对辖区内的小作坊、小摊贩进行频繁的检查。监管手段落后:传统的监管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检查和抽样检测,效率较低,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添加剂滥用行为,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此外,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也可能导致一些微量添加剂无法被准确检测出来。 (四)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许多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将所有食品添加剂都视为有害物质,缺乏对食品添加剂科学、客观的认识。实际上,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延长保质期,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营养。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消费者发现食品存在添加剂滥用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维权,或者因为维权成本高、流程复杂而放弃维权。这使得不法企业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压力,容易滋生添加剂滥用行为。## 三、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培训、行业自律宣传等活动,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充分认识到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危害性,自觉遵守添加剂使用规范。可以组织食品企业参加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分享添加剂安全使用的案例和经验。建立信用体系:建立健全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将添加剂使用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遵守规范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滥用添加剂的企业进行曝光和惩戒,加大其违法成本。例如,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限制其市场准入。 (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法规修订:及时跟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修订和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型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限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估要求,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加强对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研究和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统一标准规范:对现有的食品添加剂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消除标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确保企业和监管部门准确理解和执行标准。 (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整合监管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农业、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各部门在食品添加剂监管中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的问题。例如,农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环节的监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添加剂安全性评估和标准制定。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对监管部门的人员、设备和技术投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手段,如快速检测技术、大数据监管平台等,实现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添加剂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从严从重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切断非法添加剂的流通渠道。例如,定期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处理结果,起到警示作用。 (四)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加强科普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开展食品添加剂科普宣传活动,向消费者普及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作用和安全性,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对待食品添加剂。可以制作科普短片、举办科普讲座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消费者传播科学知识。鼓励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消费者反映的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格局。例如,设立投诉举报热线、邮箱和微信公众号等,方便消费者及时反映问题。## 四、结语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滥用行为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措施,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有效遏制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让消费者吃上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