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梯田生“五金” 沃土润龙胜( 2025-06-13)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3 12: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胜各族自治县依托2300年历史的龙脊梯田,创新探索出“一田生五金”的生态富民模式,将千年农耕遗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下从“五金”内涵、保护机制、产业融合三方面解析这一实践: 一、“五金”生财:梯田的多元价值变现1. 租金:土地流转稳增收     村民将梯田经营权流转给旅游公司或合作社,每年获固定租金。如泗水乡周家村1000亩梯田流转,每亩年租金750元,户均年收益4500元,全县累计流转梯田1.79万亩,覆盖3263户。2. 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核心景区(大寨村、平安村等)村民以梯田、村寨入股旅游公司,按门票收入10%(大寨村)或索道收入4%分红。2019年大寨村分红720万元,2023年全县入股梯田4006亩,年均分红超千万元,15%家庭年收入超50万元。3. 现金:家门口务工挣薪金     成立劳务合作社,村民受聘参与梯田耕种、旅游服务(如民宿、餐饮),龙脊景区直接吸纳29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同时带动“龙脊四宝”(辣椒、茶叶、大米、水酒)等农产品销售,形成产业链。4. 奖金:护田有奖励,生态有回报     推行梯田维护奖励机制,按每亩1000元(田埂维修)、800元(推迟收割保景观)等标准补贴,大寨村村民护田每亩最高获5600元奖励,激发“种田即种风景”的自觉。5. 薪金:旅游红利全民共享     开发“开耕节”“长发节”等民俗活动,村民通过歌舞表演、手作体验、农产品销售增收。黄洛瑶寨2023年旅游歌舞收入392万元,户均分红2.9万元;全县30余个梯田体验项目带动2000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二、守护梯田:从“饭碗田”到“金饭碗”的生态密码1. 田长制筑牢保护网     建立县、乡、村三级233名田长+980名网格员体系,结合“广西田长巡”APP实时监管,遏制违建占用。大寨村自2007年成立50人梯田维护队,2023年推行“田长+林长+河湖长”多网融合,修复塌方梯田278.7亩,确保“田常绿、水长清”。2. 立法确权激活产权     出台《龙脊梯田保护条例》,明确资源有偿使用,完成3.7万本土地确权颁证,为流转、入股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实施土地整治(投资2540万元修复8477亩梯田)、污水处理(建2座500吨/日处理站),改善耕种条件。3. 文化赋能可持续     保留“耦耕”等传统农耕,建设梯田博物馆,将红瑶长发文化、侗族草龙文化融入旅游,形成“文化+生态+体验”IP。罗汉果产业(6.47万亩,惠及6万人)、龙脊茶(有机认证)等特色农业,进一步延伸梯田价值链。 三、振兴答卷:生态红利普惠民生经济裂变:2023年龙胜接待游客1011万人次,旅游消费125.88亿元,直接从业3万人,间接带动10万人“吃旅游饭”,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生态增值:地表水达标率100%,梯田复耕率98%,粮食产量稳中有升,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民生改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民宿超400家,黄洛瑶寨户均旅游收入5万元,实现“守着梯田奔小康”。 结语:千年梯田的现代启示龙胜以“一田生五金”破解山区发展难题,核心在于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深度融合:既守住农耕文明的“形”(梯田肌理),又激活乡村振兴的“魂”(村民参与)。从“种粮食”到“种风景”,从“单打独斗”到“全民持股”,龙胜的实践为传统农业地区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让古老梯田在新时代焕发润泽民生的金色光芒。(数据截至2024年,综合政府官网、自然资源厅及媒体报道)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7 03:48 , Processed in 0.0606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