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温榆河公园亮出生态系统家底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16: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温榆河公园近日通过《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等成果,全面亮出城市生态修复的“家底”,展现了从生态本底调查到系统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一、物种家底:880种动植物的“城市绿洲”通过2019-2020年生态本底调查及四年持续监测,公园动植物种类从600余种增至880种,新增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如黄胸鹀、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二级保护动物36种(如斑头秋沙鸭、红角鸮),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7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鸟类天堂:记录鸟类295种,中华秋沙鸭在华北平原唯一已知越冬地、小弄蝶在北京平原唯一栖息地均位于此,近年还新增长尾鸭、黄脚银鸥等鸟类记录。水质“晴雨表”:宽鳍鱲(“溪哥”)、马口鱼等对水质敏感的本土物种广泛分布,蜉蝣、石蛾等EPT水生生物(“水质三剑客”)的出现,印证水体清洁度提升。植物与昆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北方狭口蛙等珍稀物种稳定栖息,蝶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双增,体现生态链完整性。 二、生态管理:“荒野化”与精细化的平衡公园创新采用四级生态分区管控(生态留野区、优先区、体验区、游憩区),划定9平方公里“一心、三核、四脉”自然带,实施低扰动、荒野化管理。典型举措包括:差异化物种保护:针对17种代表物种(如冠鱼狗、小弄蝶、红角鸮),通过水位调控、栖息地抢救、隔离看护等精准措施,破解“人鸟争地”矛盾。生境修复体系:保留8大原生境(密林、滩涂、洼塘等),制定水土保持、古树保护方案,80%以上林草空间实现自然涵养,两河交汇处成为“无人工干预”的生态核心。智慧监测升级:依托物联网、红外相机、声纹监测等技术,构建全园实时监测网络,未来将实现气候、水质、野生动物动态的24小时追踪。 三、城市生态的“三重价值”作为首都连接燕山与城市的关键生态节点,温榆河公园承担蓄洪滞涝(120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恢复三重功能,更成为城市生态文明的示范:空间突破:30平方公里园区内,2.43平方公里生态心保留荒野原貌,无人工设施,以自然演替修复破碎生境,为城市“留野”提供样本。民生融合:在芸上梯田保留农田功能,种植油菜、油葵、彩色荞麦,实现生态保护与市民体验共生;二期18平方公里(京承高速东)将于2025年9月开放,进一步扩大生态福祉。全国示范:2024年入选OECMs(其他有效保护措施)潜力案例,2025年获评北京市生态修复典型,其“精野结合”模式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智慧”。 结语温榆河公园的“生态家底”不仅是物种数量的增长,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在钢筋水泥中保留荒野,在有序规划中敬畏自然。从“生态本底调查”到“智慧监测”,从“物种保护”到“生境连通”,这里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童话,为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19:06 , Processed in 0.0781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