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为作物抵御寄生植物威胁提出了多种策略和成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
一、防御机制研究
1. 化感物质识别
许多寄生植物依赖于寄主植物释放的化学信号来识别和侵染寄主。中国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发现,寄主植物会释放特定的化感物质。例如,某些作物在受到寄生植物威胁时,会分泌一些挥发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科研人员通过精密的化学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等,鉴定出这些化感物质的成分。这有助于理解作物与寄生植物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为后续开发阻断这种通讯的方法提供了基础。
2. 寄主防御基因挖掘
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手段,中国科研团队致力于挖掘作物中与抵御寄生植物相关的基因。例如,在一些豆科植物抵御菟丝子寄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在寄生早期响应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免疫反应或者是对寄生植物吸器形成的抑制。对这些基因功能的深入解析,可以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作物抗寄生能力提供靶点。
二、防治策略提出
1. 生物防治
微生物拮抗
科研团队发现某些微生物可以对寄生植物产生拮抗作用。例如,从土壤中筛选出的一些有益细菌或真菌,它们能够抑制寄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或者在寄生植物与作物之间形成一道“微生物屏障”。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或者竞争营养物质等方式来抑制寄生植物的生长。通过开发微生物菌剂,可以为作物抵御寄生植物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方法。
作物间作系统构建
研究表明合理的作物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抵御寄生植物的危害。中国科研团队设计了多种间作模式,如将抗寄生能力较强的作物与易受寄生植物侵害的作物间作。
例如,在玉米和大豆间作体系中,大豆的某些化感物质可以影响菟丝子对玉米的寄生,同时玉米的遮荫等作用也会影响菟丝子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菟丝子对整个作物系统的危害。
2. 农业管理措施优化
轮作制度改进
传统的轮作制度在抵御寄生植物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科研团队提出了更科学的轮作方案,考虑到寄生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和不同作物对寄生植物的敏感性。
例如,对于易受列当寄生的向日葵种植区,建议采用向日葵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大麦等进行较长周期的轮作,并且在轮作期间配合土壤深耕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列当种子的数量,降低列当的发生危害程度。
施肥策略调整
研究发现合理施肥可以增强作物对寄生植物的抵抗力。例如,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细胞壁强度和整体生理机能,使作物更不容易被寄生植物侵染。
科研团队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确定了不同作物在面临不同寄生植物威胁时的最佳施肥配方和施肥时间,为农业生产中的施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基因工程手段
抗性基因导入
如果确定了关键的抗寄生植物基因,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易受寄生植物侵害的作物品种中。例如,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等方法,将从抗寄生植物的野生近缘种中克隆得到的抗性基因导入到栽培作物品种中。
这有望快速培育出具有抗寄生能力的作物新品种,减少寄生植物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