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业能够在规模工业增速方面取得全省第一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扶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1. 政策引导
株洲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在产业升级方面,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给予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这使得传统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能够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对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和项目落地。
2. 营商环境优化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企业办事提供极大便利。比如在企业开办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减少企业开办时间和成本。
建立了企业帮扶机制,政府部门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如针对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组织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支持。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1. 传统产业升级
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株洲是中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传统的电力机车制造向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高端产品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在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对轨道交通装备日益增长的需求,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株洲的企业从零部件生产逐步向整机制造和航空航天系统集成发展。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在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提升了株洲航空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新兴产业培育
在新材料领域,株洲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等。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在硬质合金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加工等高端领域。
新能源产业方面,株洲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储能产业。北汽株洲分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此外,株洲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也有项目布局,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三、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
1. 创新平台建设
株洲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如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汇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与创新平台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株洲的高校如湖南工业大学等,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2. 人才引进与培养
株洲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流入。对于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为工业企业培养了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株洲的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基础设施完善与区域合作
1. 基础设施完善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株洲的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沪昆铁路在此交汇,高速公路网络也十分便捷,这有利于原材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株洲的各类工业园区内水、电、气供应稳定,通信网络覆盖完善,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园区还建设了标准厂房、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方便企业入驻和员工生活。
2. 区域合作
株洲积极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与长沙、湘潭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例如,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与长沙、湘潭的相关企业实现了产业配套和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周边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共享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提升了株洲工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