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压实全链条责任,涉及粮食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
生产环节
选用优良品种
推广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的粮食品种,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减少因作物倒伏、病虫害侵袭等导致的粮食损失。
例如,某些抗虫棉品种的推广,有效抵御了棉铃虫的侵害,保证了棉花产量,减少了因虫害绝收带来的损失。
采用先进种植技术
精细的田间管理技术,包括合理密植、精准灌溉、科学施肥等,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生长效率,减少因生长不良导致的产量损失。
比如,精准灌溉技术能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提供适量的水分,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养分流失,同时也防止因缺水导致的作物减产。
收获环节
把握收获时机
粮食作物成熟后,需要及时收割。过早收割,粮食籽粒尚未饱满,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割,则可能面临倒伏、落粒、霉变等风险。
例如,小麦收割时,要在蜡熟末期及时进行,此时小麦的千粒重最高,品质也最佳。
改进收获方式
使用先进的收割机械设备,能够减少在收割过程中的粮食遗漏、破损等情况。
例如,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配备了精准的切割和脱粒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收割损失率。
储存环节
完善仓储设施
建设高标准的粮仓,配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虫、防火等设施,可以有效防止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霉变、虫害和火灾等损失。
例如,一些现代化的粮库采用智能通风系统,能够根据粮堆内的温湿度自动调节通风量,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加强仓储管理
定期对储存的粮食进行检查、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粮食发热、霉变、虫害等问题。
例如,粮库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粮情巡查,采用扦样检测等方式掌握粮食的质量状况。
运输环节
优化运输方式
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减少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颠簸、破损和延误。
例如,对于长距离运输,采用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等相对平稳的方式,能够降低粮食的损耗。
加强运输监管
确保运输过程中的装卸操作规范,防止野蛮装卸造成粮食包装破损和粮食撒漏。
例如,加强对装卸工人的培训,制定严格的装卸操作流程。
加工环节
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粮食加工的出品率,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
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先进的研磨和筛选技术能够提高面粉的提取率,减少麸皮中的残留面粉量。
合理确定加工精度
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粮食营养成分的流失和浪费。
例如,大米加工时,适度加工的糙米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而过度加工的精米则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消费环节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节粮意识,引导消费者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例如,开展“光盘行动”等宣传活动,倡导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适量点餐、不剩饭菜。
倡导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购买粮食产品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购买,避免因盲目跟风购买造成粮食积压和浪费。
例如,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和食品分量,避免购买过多导致过期浪费。
通过压实全链条各环节的责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实现粮食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