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莫让惠民消费券惠了“黄牛”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现象阐述

1. 惠民消费券的初衷
   惠民消费券是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帮扶受疫情影响的商家和惠及民众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旨在鼓励消费者在餐饮、零售、文旅等多个领域进行消费,通过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带动市场的活跃和经济的复苏。
2. “黄牛”的介入及危害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所谓“黄牛”)却盯上了惠民消费券带来的利益机会。他们利用技术手段或者组织大量人员抢购消费券,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转手倒卖。
   这一行为违背了惠民消费券的惠民宗旨。一方面,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普通民众可能因为“黄牛”的抢购而难以获得消费券,无法享受到政府的补贴福利;另一方面,“黄牛”将消费券转手卖给商家或其他消费者时,往往会抬高价格,从中牟取暴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原本一张面值50元的消费券,商家可以在消费者正常消费时直接给予50元的减免,但“黄牛”可能会以30元的价格将其卖给商家,这样商家虽然看似节省了20元,但实际上是在与“黄牛”进行不正当交易,破坏了消费券公平发放和使用的规则。

二、“黄牛”得逞的原因

1. 技术与规则漏洞
   在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部分平台可能存在技术漏洞。一些“黄牛”利用自动化脚本或软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领取消费券。例如,某些消费券发放平台的验证码识别机制不够完善,“黄牛”编写的程序能够轻易绕过验证码,实现快速领取。
   同时,发放规则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或不合理之处。比如,对领取者身份验证不够严格,可能仅通过简单的手机号注册就可以领取,这使得“黄牛”可以利用大量手机号进行注册领取消费券。
2. 监管难度大
   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发放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方位、实时的监督。“黄牛”的交易往往比较隐蔽,他们可能通过私下的社交网络、小众的交易平台等进行消费券的倒卖,这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且,由于消费券的使用场景分散在众多的商家,监管部门要逐一排查商家是否存在与“黄牛”勾结的情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3. 部分商家利益驱动
   一些商家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明知与“黄牛”交易消费券是违规行为,但仍然选择参与。例如,对于一些利润微薄的小商家,从“黄牛”那里购买消费券可以减少自身的支出,他们可能心存侥幸,认为不会被发现,从而助长了“黄牛”的倒卖之风。

三、应对措施

1. 完善发放技术与规则
   发放平台应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防刷能力。例如,采用更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而不仅仅依靠手机号或简单的验证码。同时,完善领取规则,如限制同一设备或同一身份证号在一定期限内的领取次数,从源头上防止“黄牛”大量领取消费券。
2. 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要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例如,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等要联合起来,加强对消费券发放、使用全流程的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消费券的领取、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的领取和交易行为。对于发现的“黄牛”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如罚款、列入信用黑名单等;对于与“黄牛”勾结的商家,要取消其参与消费券活动的资格,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3.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惠民消费券意义的认识,让民众自觉抵制“黄牛”行为。例如,利用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向消费者宣传消费券的惠民性质,告知购买和使用“黄牛”倒卖的消费券属于违规行为,可能会面临风险。同时,鼓励民众积极举报“黄牛”行为,对于举报属实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春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8 18:44 , Processed in 0.0609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