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送别黄旭华院士!今天再读一次他的故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令人敬仰,他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一、成长经历与投身核潜艇事业
1. 早期求学与思想转变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3月12日,广东省海丰县人。他在动荡的年代里努力求学,自幼目睹了国家的贫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报国之志。
   在学校里,他勤奋学习知识,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也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欺凌,海军力量极其薄弱,这使他逐渐萌生出投身于海防建设的想法。
2. 投身核潜艇研制的机遇与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潜艇。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这一任务极具挑战性,当时中国在核潜艇技术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但是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深知这是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尊严的伟大事业,他坚定地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二、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艰难探索
1. 艰苦的科研环境与保密要求
   核潜艇研制初期,工作条件极为艰苦。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科研设备简陋、技术资料匮乏等重重困难。他们的工作地点位于荒僻的小岛,生活设施也非常简陋。
   同时,核潜艇研制是一项高度保密的任务,黄旭华他们必须隐姓埋名,不能与外界有过多联系。他告别了家人,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具体在做什么工作。
2. 技术攻关的关键历程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依靠算盘和计算尺进行海量的计算。他们从核潜艇的外形设计开始,一点点摸索。
   为了确定核潜艇的水下线形,黄旭华亲自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比例模型的试验。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最终确定了适合中国核潜艇的最佳线形。
   在核潜艇的动力系统研发方面,他们克服了核反应堆小型化、集成化等诸多技术难题。黄旭华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系统进行精心设计和反复试验,确保了核潜艇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核潜艇的成功研制与深远意义
1. 首艘核潜艇下水与性能意义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这标志着中国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的核潜艇在性能上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较强的水下作战能力。
   它的下水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黄旭华院士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持续贡献
   黄旭华院士并没有满足于首艘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他继续投身于核潜艇的改进和后续型号的研制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核潜艇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在静音技术、武器装备、航行性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他还积极培养核潜艇领域的专业人才,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黄旭华院士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和卓越的科研成就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学习。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春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8 20:34 , Processed in 0.0643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