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假日文旅红火态势通过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得以延续的一些分析:
一、政策方面
1. 规划引领
制定科学的文旅发展规划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和发展现状,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文旅发展规划。例如,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规划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为核心,明确哪些区域重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哪些区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等。
注重规划的前瞻性,考虑到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如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需求的增加,提前规划生态旅游保护区、绿色旅游线路等。
2. 扶持与监管并重
财政扶持
设立文旅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文旅企业进行补贴。在假日期间,可对新开发的优质旅游项目、文化演艺活动等给予资金支持。比如,对于小型特色民宿的建设或改造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鼓励其提升服务品质以满足游客需求。
给予文旅企业税收优惠,如减免旅游景区的营业税、小型文旅企业的所得税等。这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能够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或者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服务和产品的提升上。
监管保障
加强对文旅市场的质量监管,建立严格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假日旅游高峰期,加大对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的检查力度,确保游客的消费权益。例如,对景区的餐饮价格进行监控,防止出现天价餐饮事件;对酒店的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不定期抽查,保障游客的住宿安全和舒适。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旅游经营行为,如黑导游、非法旅行社等。通过加强执法力量,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3.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
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对于热门旅游城市或景区,增加航班、铁路车次等。在假日期间,合理安排临时交通运力,如增加旅游专线大巴、开通景区直通车等,方便游客出行。
完善景区内部交通设施,建设更多的停车场、改善道路状况。比如在山区景区,修建安全可靠的盘山公路,并配套观景台,既方便游客自驾游览,又能增加游客的观赏体验。
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对旅游景区公共厕所、休息区、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公共厕所,提升卫生条件和设施配备;在景区合理设置休息区,配备长椅、遮阳伞等设施;完善标识系统,提供多语言标识,方便国内外游客游览。
二、市场方面
1. 产品创新
文化旅游融合产品
文旅企业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以地方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开发手工艺体验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工匠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陶瓷制作、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增加旅游的文化体验感。
打造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如以文学名著为线索的旅游线路,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串联起来,游客可以沿着线路感受名著中的文化氛围,提升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深度。
旅游科技产品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博物馆中,通过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在自然景区,利用AR技术为游客提供动植物的虚拟科普讲解,丰富游客的游览内容。
2. 营销推广
精准营销
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精准的旅游产品营销。例如,针对喜欢亲子游的家庭,通过家庭旅游类APP、亲子教育平台等渠道,精准推送适合亲子游的旅游景区、主题酒店和亲子活动等信息。
开展个性化的旅游营销活动,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节日,推出特色旅游套餐。如在情人节推出情侣浪漫游套餐,包括情侣主题酒店住宿、双人烛光晚餐和专属景区游览项目等。
品牌营销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例如,法国的戛纳电影节,不仅是电影界的盛会,也极大地提升了戛纳的旅游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鼓励文旅企业树立自身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故事、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如一些高端度假酒店,通过讲述酒店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服务理念等品牌故事,吸引追求品质生活的游客。
3. 服务提升
员工培训
文旅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方面。对于酒店员工,要培训接待礼仪、客房服务技能等;对于景区导游,要进行文化知识、讲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培养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在面对旅游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如游客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游客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游客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在线上,利用旅游企业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开设游客反馈板块;在线下,在景区、酒店等场所设置意见箱。及时对游客反馈进行处理和回复,根据游客反馈改进服务和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