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实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具有深远意义,以下是多方面的体现:
一、背景与意义
1. 国家战略布局完整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新中国建设历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例如,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钢铁、煤炭、机械等工业产品,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如今,振兴东北有助于构建全国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广袤的黑土地。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能够进一步提升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等振兴举措,可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等挑战时更具底气。
3. 应对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接壤或临近。东北全面振兴有利于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力,增强地缘政治优势。
在国际贸易、区域合作等方面,振兴后的东北能够更好地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循环,例如加强与俄罗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与日本、韩国在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从而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区域治理中的话语权。
二、具体实施路径
1. 产业升级转型
传统产业改造
东北地区传统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要实现振兴,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例如,鞍钢集团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钢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新兴产业培育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沈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打造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长春在生物医药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和企业优势,发展生物制药、基因检测等产业。
2.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东北地区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构建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天航空、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众多,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引进与培养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流入东北。一方面,提高人才引进的待遇,如给予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另一方面,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为东北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 深化改革开放
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例如,东北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创新能力。
扩大对外开放
发挥东北地区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辽宁的大连港作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加强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贸易联系;黑龙江通过建设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推动中俄在贸易、物流、加工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4.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省内区域合作
以辽宁省为例,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可以与周边城市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
推动东北区域一体化
打破省际行政壁垒,加强东北三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的合作。例如,建设东北区域统一的交通物流网络,促进三省之间的人员、物资流通;在产业方面,共同打造东北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东北整体的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东北地区能够深入落实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区域影响力等,实现更大的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