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甘肃在突出生产生态共赢、挖掘粮食增产新潜力方面的一些举措和意义:
一、举措
1.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耐旱品种选育与推广
甘肃积极开展农作物耐旱品种的选育工作。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多种手段,培育出适应干旱环境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叶片角质化程度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等特点。例如,一些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减少因水分不足导致的减产风险。
大力推广耐旱品种,提高其在适宜种植区域的覆盖率。通过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开展良种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种植耐旱品种,使得这些优良品种能够在甘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这一技术是甘肃旱作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起垄、覆膜等操作,能够有效集雨保墒。具体来说,双垄的形状和覆膜方式使得降水能够汇集到种植沟内,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可使玉米等作物在生长关键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2 3个百分点。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还具有提高地温、改善土壤肥力等作用。在春季,覆膜后的土地升温快,有利于作物早播和早出苗,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同时,随着作物残茬在膜下的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改善了土壤结构。
2.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滴灌与微喷灌技术推广
在甘肃的一些粮食产区,积极推广滴灌和微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通过滴头将水精准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例如,在河西走廊的一些绿洲农业区,采用滴灌技术种植小麦和蔬菜等作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传统漫灌的0.4左右提高到0.9以上。
微喷灌技术则以较小的喷头将水喷洒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作物和土壤表面。这种技术适用于一些株行距较大的作物,如玉米等。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微喷灌能够节省30% 50%的用水量,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灌区现代化改造
甘肃对传统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包括对灌溉渠道的衬砌、配套建设量水设施等。渠道衬砌能够减少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提高输水效率。例如,一些老化失修的灌溉干渠经过衬砌后,输水损失率从原来的30%以上降低到10%以下。
量水设施的建设使得灌溉用水的计量更加准确,为实施精准灌溉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现代化灌区还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灌溉水量、水位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粮饲兼用作物种植
增加粮饲兼用作物的种植面积,如青贮玉米、甜高粱等。青贮玉米在生长到乳熟期至蜡熟期时进行收割,既可以收获玉米籽粒作为粮食,又可以将整个植株作为优质饲料。甘肃的一些农牧交错地区,推广青贮玉米种植,既满足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求,又增加了粮食产量。甜高粱也是一种优良的粮饲兼用作物,其生物产量高,茎秆富含糖分,可用于制糖、酿酒等,籽粒可作为粮食。
对粮饲兼用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例如,建立青贮饲料加工厂,将青贮玉米加工成优质的青贮饲料,销售给周边的养殖场。同时,对甜高粱进行综合开发,生产出多种产品,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饲兼用作物的收益。
间作套种模式推广
推广多种间作套种模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小麦与豌豆间作等。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互利共生的特点,大豆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玉米生长提供部分氮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同时,玉米高大的植株为大豆提供了一定的遮荫,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小麦与豌豆间作也是一种常见的模式。豌豆是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改善土壤肥力。这种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和生态改善的双重目标。
4.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农田防护林建设
在甘肃的粮食产区广泛建设农田防护林。通过植树造林,构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对农田土壤的侵蚀。在河西走廊等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农田防护林有效地阻挡了风沙,保护了农田作物。
农田防护林还能够调节农田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波动。例如,在夏季高温时,防护林能够降低农田内的温度,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在冬季,又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保温作用,有利于作物安全越冬。
水土保持措施
在坡耕地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多种水土保持措施。例如,修建梯田是甘肃山区保持水土的重要方式。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使雨水能够充分渗入土壤,减少土壤流失。同时,在梯田埂上种植护坡植物,如苜蓿等,进一步增强了水土保持效果。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植树造林、修建谷坊、拦沙坝等措施,对整个小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全面治理。这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意义
1. 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挖掘粮食增产新潜力,甘肃能够提高粮食的自给率,减少对外部粮食的依赖。在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情况时,本地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甘肃的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能够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
从国家层面来看,甘肃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粮食增产有助于增强国家整体的粮食安全战略布局。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等复杂情况时,甘肃的粮食生产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2.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产生态共赢的举措有利于保护甘肃脆弱的生态环境。例如,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缓解了甘肃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有利于维持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保护措施如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田防护林的存在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水土保持措施防止了土壤退化,保护了土地资源,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过程中,甘肃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这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例如,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设备和管理技术,这推动了农业灌溉设施的现代化升级。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间作套种模式的推广,需要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种植知识和管理技能,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同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甘肃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