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豆粕价格涨势凌厉时,饲料与养殖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饲料企业
1. 调整配方
增加替代原料比例
寻找豆粕的替代原料,如菜粕、棉粕、葵粕等杂粕。这些杂粕在价格上可能相对豆粕更有优势,在合理的营养配比下,适当提高它们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例如,菜粕富含氨基酸且价格波动相对独立于豆粕,在不影响动物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将菜粕在配方中的比例从10%提升到15%左右。
考虑使用谷物及其加工副产物,如小麦、大麦、玉米蛋白粉等。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虽然低于豆粕,但能量较高,可以部分替代豆粕提供能量和部分蛋白质。将部分饲料配方中的豆粕用小麦替代,可降低成本。不过,需要注意调整相应的加工工艺,如制粒参数等。
精准营养配方
通过先进的动物营养研究成果,精确计算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饲料配方。减少营养成分的过量供给,在满足动物生长、生产需求的同时,避免因过度追求安全边际而浪费昂贵的豆粕原料。例如,对于育肥猪后期,精准调整氨基酸比例,减少不必要的蛋白质添加量。
2. 优化采购策略
套期保值
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当预期豆粕价格将继续上涨时,饲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买入豆粕期货合约。如果后期豆粕价格真的上涨,期货合约的盈利可以对冲现货采购成本的增加。例如,某饲料企业预计3个月后需要采购1000吨豆粕,当前豆粕现货价格为每吨3000元,期货市场对应合约价格为每吨3100元。企业买入10手(每手10吨)豆粕期货合约。3个月后,如果豆粕现货价格涨到每吨3500元,虽然企业在现货市场采购成本增加了500元/吨,但期货合约盈利400元/吨(3500 3100),从而部分抵消了现货成本的上涨。
签订长期合同与灵活采购相结合
与豆粕供应商签订部分长期合同,锁定一定量的豆粕价格和供应量。这样可以在价格上涨时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同时避免完全暴露在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之下。例如,与供应商签订半年期的合同,约定每月供应100吨豆粕,价格按照市场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
保留一定比例的灵活采购量,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适时在现货市场进行补充采购。当市场价格出现短期回调或者有更优惠的采购机会时,及时抓住机会采购。
3. 加强库存管理
安全库存调整
根据对豆粕价格走势的判断和企业自身的生产需求,适当调整安全库存水平。如果预期价格将持续上涨且供应可能紧张,可以适当提高安全库存,但要权衡库存成本。例如,将原来维持7天生产用量的安全库存提高到10天的用量。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库存监控和预警机制,确保库存数量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不会造成积压。
库存成本控制
优化库存存储条件,减少豆粕在库存过程中的损耗和变质风险。采用先进的仓储技术,如通风、防潮、防虫等措施,降低因库存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增加。合理安排库存周转率,避免豆粕积压时间过长导致资金占用成本过高。
二、养殖企业
1. 改善养殖管理
提高饲料转化率
优化养殖环境,包括合理的养殖密度、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减少动物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例如,在蛋鸡养殖中,保持鸡舍温度在18 23℃,可以提高蛋鸡的饲料转化率。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消毒、驱虫等工作,防止疾病发生导致的生长受阻和饲料浪费。健康的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更高,例如,做好猪瘟、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可以使畜禽的生长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
2. 拓展饲料来源
发展自配饲料
对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能力的养殖企业,可以考虑自行配置饲料。根据自身养殖的动物品种、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采购各种原料并进行合理搭配。这样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饲料配方,还可以通过直接采购原料降低成本。例如,一些大型的养猪企业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利用当地的原料资源,如玉米、麸皮等,结合购买的预混料,自行生产满足猪生长需求的饲料。
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
探索和利用一些非常规的饲料资源,如牧草、树叶、农业废弃物等。例如,在牛羊养殖中,可以利用青贮玉米、苜蓿等牧草作为部分饲料来源,减少对豆粕等精饲料的依赖。一些地区还可以利用构树叶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猪饲料的补充,降低饲料成本。
3. 调整养殖结构与规模
品种调整
评估不同养殖品种对饲料成本的敏感性,适当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一些品种可能对豆粕的依赖程度较低或者能够更好地适应低蛋白饲料。例如,在水产养殖中,草鱼相对对豆粕的需求不如一些高档鱼类那么高,可以适当增加草鱼的养殖比例。
规模优化
根据饲料成本的变化和市场预期,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如果豆粕价格上涨导致饲料成本过高,盈利空间压缩,可以适当缩小养殖规模,降低市场风险。反之,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应对策略且预期后期产品价格能够上涨,可以维持或者适度扩大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