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上海先行先试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的一些情况:
一、为“科”服务方面
1. 科研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
打造科研平台
上海拥有众多国家级和市级科研平台,如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设施。这些平台集聚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国内外科研团队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以上海光源为例,它能够产生高强度、高亮度的同步辐射光,为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申请使用上海光源的设施,开展从微观结构解析到宏观性能关联等多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推动产学研协同
上海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展新药研发项目。高校提供基础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企业则投入研发资金并负责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形式,打破了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
2. 科研政策创新与人才吸引
政策先行先试
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研创新的政策。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简化了经费报销流程,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例如,放宽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权限,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更加灵活地调配经费用于设备购置、人员劳务支出等方面。这一政策调整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上海制定了明确的收益分配政策。允许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科研团队和个人,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如某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 90%分配给科研团队,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热情。
吸引高端科研人才
上海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人才。例如,推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