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些学校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时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取”: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 精简导入部分
在传统教学中,导入环节可能存在冗长、低效的情况。例如,一些老师可能会花费5 10分钟讲述与课程内容关联不大的故事或者进行过于复杂的复习导入。现在,通过精准设计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如在数学课上,直接展示一个与本节课核心知识相关的简单数学现象,将导入时间控制在1 2分钟,从而节省出课堂时间。
2. 紧凑教学过程
改进教师的讲授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拖沓。比如,在语文课文讲解中,避免对同一语句的多次解释,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难点和痛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讲解。原本可能因为讲解不够精准而花费20分钟讲解的段落内容,现在可以在15分钟左右完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可以为课间活动让出时间。
二、整合课间操和课间休息
1. 课间操形式创新
以往课间操可能存在动作复杂、组织耗时的问题。现在学校采用更高效、简洁的课间操形式,如一些学校推行的韵律操,动作简单易学,音乐节奏明快。在组织方面,学生能够迅速在教室外的走廊或者操场上集合,整体课间操的时长可以从原来的20 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左右,剩余的时间就可以补充到课间休息中,使课间休息延长到15分钟。
2. 课间休息时间调整
将课间休息与课间操进行合理的衔接和整合,取消课间操后的短暂休息,直接将这部分时间合并到课间休息中。例如,原本课间操后有5分钟的调整休息时间,现在将这5分钟融入课间休息,加上原来课间的10分钟,就能够实现15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
三、调整课程安排
1. 减少过渡环节
在课程转换过程中,尽量减少学生的等待时间和不必要的过渡活动。例如,以前从体育课转换到室内文化课,学生需要回教室换鞋、整理衣物,再加上课间休息,可能会浪费较多时间。现在学校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如将体育课安排在相邻的两节课中,减少学生因换服装、器材整理等过渡环节造成的时间损耗,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延长课间休息。
2. 灵活安排课时时长
对一些非核心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调整。比如,部分学校将一些校本课程或者兴趣课程的课时缩短5 10分钟,将这些节省出来的碎片化时间集中起来,分配到课间休息中,从而实现课间活动时间的延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