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十年减少近三成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一成果的达成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一、背景与原因
1. 政策引导与治理措施得力
海河流域各地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如“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控制指标分解到各行政区。通过取水许可制度的强化管理,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对超采地区的新增取水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从源头上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大规模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例如,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河北等海河流域主要农业产区,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据统计,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部分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0.1 0.2,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
2. 水源替代与回补措施
积极开展外调水工程建设与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为海河流域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水源,部分地区开始利用南水北调水替代地下水,用于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和部分农业灌溉用水等。例如,北京、天津等城市大量使用南水北调水,减少了对本地地下水的开采,使得城市周边地下水超采区的水位逐渐回升。
实施地下水回补工程。在一些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区域,利用雨洪资源、再生水等进行地下水回补。例如,在河北部分地区通过修建回灌井、利用河道入渗等方式,将雨洪资源引入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量,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
二、积极影响
1. 生态环境改善
地下水位的回升有利于湿地的恢复。海河流域的白洋淀等重要湿地,随着地下水超采状况的缓解,其生态补水得到了一定保障。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得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生植物得以更好地生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例如,白洋淀的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一些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等也频繁现身。
缓解地面沉降问题。长期的地下水超采会导致地面沉降,而超采区面积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回升,使得地面沉降速度逐渐减缓。在天津等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沉降速率明显降低,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防洪排涝等有着重要意义。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有助于恢复海河流域的地下水水资源量。超采区面积的缩小意味着地下水的采补逐渐趋于平衡,地下水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对于保障海河流域的长远供水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应对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时,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水源支持。
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在减少地下水超采的过程中,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调整用水结构,促进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从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利用的转变。例如,工业企业通过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了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仍面临的挑战
1. 水资源需求压力依然存在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尽管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局部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仍然存在,如何在保障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是一个挑战。
2. 区域协调管理难度大
海河流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在地下水管理方面存在着区域协调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在跨界河流的水资源分配和地下水开采管理上,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利益诉求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以实现海河流域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