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
1. 海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相对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42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地下水一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过度开采现象较为严重。
2. 之前超采带来的问题
地面沉降: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超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沧州等地的地面沉降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米,这不仅破坏了地表建筑的稳定性,还对城市的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造成了损害。
生态恶化:地下水超采导致湿地萎缩,海河流域内许多湖泊、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小。白洋淀等重要湿地曾一度面临干涸的危险,影响了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二、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的意义
1. 精准管理的基础
通过精确划定超采区范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地下水管理措施。明确不同区域的超采程度,如轻度超采区、中度超采区和重度超采区等,为实行差异化的管控政策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重度超采区,可以采取更为严格的限采措施,如大幅削减地下水开采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关停部分高耗水的工业和农业用水井等。
2. 生态修复的导向
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超采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通过划定超采区,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生态补水等措施,恢复地下水水位,进而改善生态环境。
像永定河等河道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利用外调水等水源补充地下水,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促进河道周边植被的恢复和野生动物的回归。
3. 协调区域发展与水资源保护
有利于协调海河流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不同城市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在超采区中的定位,调整产业结构。
例如,超采严重的城市可以减少对高耗水产业的依赖,发展节水型农业、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后续措施与展望
1. 加强监测与执法
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变化情况。加强对地下水开采行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确保超采区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2. 推进综合节水措施
在整个海河流域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农业方面,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如滴灌、喷灌等,减少灌溉用水量;工业方面,推广节水型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居民生活方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推广节水器具。
通过多种节水措施的综合实施,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进一步完善海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体系,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等多种水源。在满足不同用水需求的同时,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采和回补,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例如,在丰水期利用地表水和外调水补充地下水,在枯水期合理调配地下水和其他水源,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