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不给钱就封号’?恶意炸号无异于‘打劫’”这种现象的一些分析:
一、现象表现
1. 违规索财威胁
某些不良媒体运营者或者平台内部存在个别腐败现象,以账号存在莫须有的违规为由,向账号所有者索要钱财,若账号所有者拒绝,就会遭到封号(炸号)处理。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正常的平台管理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
2. 权力滥用下的不公平对待
一些中小规模的创作者或者企业账号容易成为这种恶意炸号行为的受害者。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话语权来对抗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即使自己的账号运营符合平台规则,也可能因为不想陷入冗长的申诉流程或者害怕得罪平台方而遭受经济损失。
二、危害
1. 对创作者权益的侵害
心血毁于一旦:对于创作者来说,账号是他们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可能积累了多年的作品、粉丝关系等。恶意炸号使他们失去了这些宝贵的资产,就如同辛苦建造的大厦瞬间被推倒,前期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都付诸东流。
经济利益受损:许多创作者依靠账号运营获得收入,如广告收益、内容付费等。炸号后,这些收入来源被切断,可能导致创作者面临经济困境,尤其是那些以自媒体创作作为主要职业或重要副业的人。
2. 对平台生态的破坏
信任体系崩塌:这种恶意行为会让广大用户对平台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产生怀疑。如果用户认为平台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会逐渐流失,导致平台的人气和影响力下降。
内容生态受损:优质创作者因为担心账号安全可能会减少创作投入或者转投其他平台,而不良行为的存在可能会吸引一些不良分子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操控账号,从而使平台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健康的内容生态遭到破坏。
3. 对社会舆论环境的不良影响
信息传播受阻:一些账号在特定领域是重要的信息源,恶意炸号可能会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观点无法正常传播,影响公众获取全面信息的权利,不利于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的营造。
助长不正之风:这种“打劫”式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在社会上滋生不良风气,让人们觉得只要有权有势就可以为所欲为,破坏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三、应对措施
1. 平台自律
平台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内部人员利用管理权限进行不正当操作。同时,完善账号管理规则,提高封号等操作的透明度,确保每一个处理决定都有明确、合理的依据。
2. 法律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账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恶意炸号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这种侵犯公民财产权(账号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和知识产权(账号中的创作内容)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3. 用户维权意识
账号所有者要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在遭遇恶意炸号时,要勇敢地通过合法途径,如向平台申诉、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怕麻烦或者担心报复而默默忍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