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开河期,水利部安排部署开河期防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主要有以下多方面意义和包含多项工作内容:
一、背景和重要性
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凌汛可能导致冰塞、冰坝等现象。冰塞会阻塞河道,使水流不畅,水位迅速上升,淹没沿岸的村庄、农田、基础设施等,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冰坝形成后,一旦溃决,会释放出大量蓄积的水量,产生类似洪水的强大冲击力,破坏力极强。
2. 保护基础设施安全
黄河沿线有众多的桥梁、水利工程设施(如堤防、涵闸等)。凌汛期间,浮冰撞击桥梁墩台可能会损坏桥梁结构,影响交通和区域间的联系。
大量冰凌对堤防和涵闸等水利工程的冲击,可能导致工程局部破坏,影响其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工作部署内容
1. 监测预报方面
强化凌情监测
加密水文站、气象站的观测频次,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如自动水位计、冰情传感器等)对黄河开河期的水位、流量、冰厚、冰密度、封冻长度等凌情要素进行全面、实时监测。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黄河全流域特别是重点河段(如宁蒙河段、下游河段等)凌情的动态掌握。
精准预报预警
水利部门组织气象、水文等方面的专家,结合历史凌汛资料和当前监测数据,运用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黄河开河的时间、速度、凌峰流量等进行精准预报。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当预报有凌情危险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短信平台、电视、广播、网络等)及时向沿黄各级政府、防汛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 工程调度方面
水库联合调度
合理安排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的下泄流量。在开河期,根据下游的凌情状况和河道的承载能力,适当调整水库的泄水流量,避免因下泄流量过大导致下游河道冰凌拥堵,或下泄流量过小影响防凌的用水需求。
通过多座水库的联合调度,实现对黄河水量的精细调控,使水流在河道内保持适宜的流速和水位,有助于平稳开河。
水利工程设施检查维护
在开河前,对黄河沿线的堤防、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堤防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堤身裂缝、獾洞等;涵闸的闸门、启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泵站的机电设备、输水管道是否完好。
及时修复发现的工程隐患,确保水利工程设施在开河期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抵御凌汛可能带来的威胁。
3. 应急管理方面
完善应急预案
沿黄各地根据当地的凌情特点和防凌需求,修订和完善防凌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凌情等级下(如轻度凌情、中度凌情、重度凌情)各部门的职责、应急响应程序、物资调配方案和人员转移安置措施等。
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模拟不同凌情场景的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增强协同作战能力。
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准备
组建专业的应急抢险队伍,包括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武警部队等。对抢险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其应对凌汛灾害的技能,如冰凌爆破技术、堤防加固技术等。
储备充足的防凌抢险物资,如破冰船、炸药(用于冰凌爆破作业)、石料、沙袋、抢险机械设备等,并合理布局物资储备点,确保在凌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物资到达出险地点。
4. 部门协作与沟通方面
跨区域协调联动
黄河凌汛涉及多个省份,水利部协调沿黄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防凌工作。建立跨区域的防凌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协作。例如,宁蒙河段的防凌工作需要内蒙古和宁夏两地密切配合,下游河段的防凌需要河南、山东等地协同作战。
部门间协同合作
水利部与气象、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合作。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为凌情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各方资源,在凌汛灾害发生时进行综合应急指挥;交通运输部门做好黄河航运管理和浮桥拆除、架设的监管等工作,确保在凌汛期间交通和防凌工作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