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珍等全国人大代表关注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这一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意义
1. 生态保护自身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意味着保护更多的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当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时,森林覆盖率提高,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水土流失导致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减少。
2. 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更容易吸引投资和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例如,一些山区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来到这里感受清新的空气、秀丽的山水,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民生福祉的提升
更亮的绿水青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保障。当环境质量提升,民众可以享受更多的户外活动,如在美丽的公园、河边散步锻炼等,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实现途径
1. 加强立法与执法监督
在国家层面,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大代表可以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工作,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例如,针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塑料污染治理等,推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执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像对非法排污企业依法关停并进行处罚等。
2.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在产业发展方面,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例如,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给予补贴,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引导其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的社会基础。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传播等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知识。例如,在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区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参与度;媒体通过报道环保正面案例和曝光环境破坏行为,引导社会舆论关注环境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