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速推进化债工作主要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举措和重要意义:
一、背景与原因
1. 防范债务风险
风险的累积
过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等,通过多种渠道举债。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果债务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债务偿还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违约风险逐渐累积。例如部分地方在大规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城区开发等项目时,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率不断攀升。
系统性风险的威胁
地方债务风险并非孤立存在,一旦某个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因为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关系密切,很多地方债务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金融渠道。债务违约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进而可能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至整个宏观经济,引发系统性风险。
2. 财政可持续性需求
财政收支压力
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减税降费等政策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而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事业发展等需求不断增加。如果地方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财政支出安排,难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面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还要偿还大量债务本息,导致用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相对不足。
长期发展的考量
地方政府需要在化解现有债务的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健康的财政基础。只有实现债务的有效化解,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才能有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等战略性领域,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举措
1. 债务梳理与分类管理
全面清查债务
各地会对本地区的债务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查。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等不同类型。例如通过清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情况,明确每一笔债务的来源、用途、期限、利率等详细信息,为债务管理和化解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分类处置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债务采取不同的处置策略。对于有明确项目收益对应且收益能够覆盖债务本息的项目债务,督促项目运营单位加强管理,提高项目收益水平,确保按时足额偿还债务。而对于缺乏收益来源的公益性项目债务,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财政状况,合理安排偿债资金,可能会通过预算调整、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来筹集偿债资金。
2. 盘活存量资产偿债
资产清查与评估
各地积极开展对存量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如国有企业股权、国有房产、土地等)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可转化为经营性的部分。对这些资产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确定其市场价值和潜在的收益能力。例如一些地方对闲置的行政事业单位房产进行清查和评估,为后续的盘活利用做好准备。
多种盘活方式
采用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偿债。一是资产出售,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国有资产出售给有需求的企业或投资者,将所得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二是资产证券化,把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所融资金可用于债务偿还或再投资。三是通过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转让,如将城市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的经营权转让给社会资本,获取资金来化解债务。
3. 财政预算调整与资源统筹
调整预算安排
地方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会更加注重债务偿还的资金安排。压缩一般性支出,削减不必要的行政经费开支,增加偿债资金在预算中的比重。例如减少会议费、差旅费等支出项目,将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息。
跨部门资源统筹
打破部门之间的资源壁垒,统筹政府部门间的资金、资产等资源。比如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或者整合各部门的闲置房产、土地等资产,统一调配用于偿债。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4. 债务重组与展期
与债权人协商
地方政府积极与债权人(如银行、债券持有者等)进行协商,争取债务重组或展期。对于即将到期但偿还压力较大的债务,通过与债权人沟通,调整债务的偿还期限、利率等条款。例如与银行协商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减轻短期偿债压力,使债务偿还更加符合地方财政的现金流状况。
债券市场操作
在债券市场方面,如果地方政府发行了债券,对于存量债券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进行管理。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债券的续发、置换等操作,用新发行债券的资金来偿还旧债券,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利息成本。
三、重要意义
1. 稳定地方经济发展
增强市场信心
各地加速推进化债工作,向市场传递出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债务风险、改善财政状况的信号。这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地方经济的信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地方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例如,当市场看到某地方政府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时,企业更愿意到该地投资建厂,金融机构也更愿意为当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保障公共项目建设
合理的债务化解有助于地方政府在未来能够持续为公共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化债过程中优化债务结构后,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降低金融风险
地方债务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化债工作的推进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当地方政府债务得到有效化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有望降低,金融资产质量得到提升。这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
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随着地方债务风险的降低,金融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配置。不再被高风险地方债务项目过度占用的金融资源,可以流向更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领域,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