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记大兴安岭深处“绣地球”的人:层林揽梦“绘绿洲”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5 02: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大兴安岭深处“绣地球”的人:层林揽梦“绘绿洲”  # 一、密林深处的“绿色绣娘”:用脚步丈量生态底色  在大兴安岭北纬50°的苍茫林海中,有一群被称为“绣地球”的人。他们是护林员、造林员,也是生态画师——清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冷杉林,王桂珍便背起20斤重的树苗和工具,踩着没踝的冻土走向造林地。“每棵树苗都是一针一线,我们要把荒山‘绣’成绿洲。”她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深褐色的泥土,这是28年造林生涯留下的印记。  大兴安岭曾因过度采伐出现“生态疮疤”,2015年全面停伐后,这群“绣娘”接过接力棒:他们在岩石缝里刨坑、用融雪水浇灌幼苗,在零下30℃的寒冬里为树苗裹上防寒布。如今,昔日的采伐迹地已长出碗口粗的落叶松,成活率达92%以上。数据显示,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76.55%提升至2024年的82.64%,相当于在地球表面新增了一片“绿色刺绣”。  # 二、科技为笔,绣出生态新图景  “绣地球”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活,更需科技赋能。年轻护林员李哲的背包里,除了砍刀,还多了一台无人机和土壤检测仪。“通过遥感数据,我们能精准定位水土流失区域,像绣花一样‘补针’。”他演示着平板电脑上的林区三维地图,不同颜色标记着苗木生长状态,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湿度、病虫害预警。  在呼中林业局,科研团队研发出“针阔混交”造林模式:红松与白桦间隔种植,既增强森林抗病虫害能力,又能通过白桦落叶改良土壤。“就像刺绣时不同颜色的丝线搭配,让森林‘图案’更立体。”林业专家张健说。这种模式使幼苗成活率提升15%,碳汇能力提高20%,如今已在大兴安岭推广50万亩。  # 三、生态绣品里的世代传承  “我父亲是第一代伐木工,我是第一代造林人,儿子现在是森林消防员。”老护林员赵志国指着远处的瞭望塔,塔上的年轻身影正是他的儿子赵阳。从“砍树人”到“护林人”,三代人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大兴安岭的生态觉醒。  在漠河图强镇,退休职工自发组成“生态宣讲团”,带着孙辈在林间辨认树种、记录鸟群。“要让孩子知道,每棵树都是祖辈绣进地球的‘针脚’。”72岁的孙桂兰拿出泛黄的造林日记,上面记录着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后首批植树的场景。如今,她的孙女正在林业大学攻读生态修复专业,“要把祖辈的‘绣绷’接过来,让绿色绣品永不褪色。”  # 四、绣向未来:当林海成为“生态银行”  清晨的阳光洒在新造林地,年轻造林员陈晨用手机APP记录下一片云杉的生长数据——这些数据将转化为碳汇指标,通过林业碳交易市场实现价值变现。“现在每绣一棵树,既是生态投资,也是经济增收。”陈晨笑着说,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通过碳汇交易获得额外收入30万元。  大兴安岭正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叶松的松针被加工成保健品,蓝莓林开辟为研学基地,森林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这片‘绿绣’不仅美,还能‘生金’。”地区林草局局长介绍,2024年林区生态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曾经的“苦寒之地”正成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  暮色中的大兴安岭,林涛如绣线簌簌作响。这群“绣地球”的人,用三代人的坚守在北纬50°织就了一幅立体的绿色画卷——当候鸟掠过林海,当阳光穿透叶隙,每一道光影都是对生态守护者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绣的不只是森林,更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06:50 , Processed in 0.0502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