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超32个城市发布存量房收储细则,多地已投入保障房”这一现象的一些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目的
1. 住房保障体系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房需求日益多样化。通过存量房收储并投入保障房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群体、新市民和青年人等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保障房的供给增加有助于实现“住有所居”的社会目标,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城市的稳定性。
2. 稳定房地产市场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存量房收储有助于消化市场上的闲置房源。在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供过于求或者房屋资源闲置与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的矛盾状况。
这一政策可以调节市场供需关系,避免房价出现大幅波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各地的具体做法和模式
1. 收储细则的内容
房源筛选
许多城市在存量房收储细则中明确了房源的标准。例如,房屋的质量要符合一定的安全标准,户型面积、房龄等也在考量范围之内。一些城市可能侧重于收储中小户型房源,以便更好地满足保障对象的需求。
收储价格确定
价格确定是存量房收储的关键环节。有的城市根据市场评估价制定收储价格,同时考虑到保障房的性质,会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折扣。也有的城市采用成本加成法,综合考虑房屋的建设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空间来确定收储价格。
产权和使用管理
在产权方面,收储后的存量房产权归属可能根据各地政策有所不同。部分保障房的产权归政府所有,居住者只享有居住权;而对于一些共有产权房,政府和居住者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持有产权。在使用管理上,各地严格规定了保障房的使用用途,严禁违规出租、转借等行为。
2. 保障房投入使用的模式
租赁型保障房
对于以租赁形式提供的保障房,各地建立了相应的租赁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合理的租金标准,租金一般低于同地段的市场租金水平,以体现保障性质。同时,通过公开摇号、轮候等方式确定承租人,保障公平分配。
共有产权保障房
共有产权保障房模式下,政府和购房人按照约定的比例共同出资购房。购房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逐步购买政府持有的产权份额,实现完全产权。这种模式减轻了购房人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让政府能够在住房保障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三、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 资金压力
存量房收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筹集资金用于支付收储房源的费用,同时还要承担保障房建设、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城市,这可能会成为制约存量房收储和保障房建设的重要因素。
2. 房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虽然目前有超32个城市发布了存量房收储细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否持续获得稳定的房源供应是一个问题。可能会面临业主不愿出售或出租房源、房源质量难以保证等情况,影响保障房的长期稳定供应。
3. 管理和运营难度
保障房的管理和运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房屋的维修、社区的管理、租户或业主的服务等。如何确保保障房社区的和谐稳定,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是各地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同时,在保障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也需要更加严格和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违规占用保障房资源等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