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烫伤的概念
1. 定义
低温烫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不太高(一般指44 50℃)的热源,致使热量蓄积而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皮下组织损伤。因为这种烫伤的温度相对较低,在感觉上不会像高温烫伤(如开水烫伤)那样立即产生强烈的灼痛,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二、常见“取暖神器”导致低温烫伤的原因
1. 热水袋
接触时间长
很多人在寒冷的夜晚习惯将热水袋放在被窝里取暖,而且一放就是很长时间,比如整个睡眠过程(6 8小时甚至更久)。由于皮肤长时间与温度相对较高(即使水温在50℃左右)的热水袋接触,热量会逐渐传导到皮肤深层组织。
局部压力影响血液循环
当人在睡眠中翻身时,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身体部分重量压在热水袋上,这就增加了热水袋与皮肤之间的局部压力。这种压力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使得皮肤散热更加困难,进一步加重了热量在局部的蓄积,从而更容易导致低温烫伤。
2. 暖宝宝
直接粘贴且散热持久
暖宝宝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缓慢释放热量的取暖产品,其温度能达到40 50℃左右,并且可以持续发热10 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人们常常将暖宝宝直接贴在皮肤上(如腹部、腰部等),如果忘记取下或者长时间粘贴,皮肤长时间处于这种温热环境中,就很容易引发低温烫伤。
贴合度高影响散热
暖宝宝与皮肤贴合度较好,这使得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尤其是在衣物较厚或者人体活动较少的情况下,局部皮肤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发,热量就会在皮肤表面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烫伤。
3. 加热坐垫
持续受热
加热坐垫是很多人在寒冷天气里办公或乘车时使用的取暖设备。如果连续使用几个小时,即使它的温度设定在较低的温暖范围(例如40℃左右),臀部或腿部皮肤长时间持续受热,也可能出现低温烫伤。特别是一些质量不太好、温度控制不稳定的加热坐垫,温度可能会出现波动升高,从而增加烫伤风险。
感觉迟钝部位更易受伤
臀部等部位的皮肤相对较厚,神经末梢分布相对较少,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差。这就使得在使用加热坐垫时,即使温度已经对皮肤造成了损伤,可能也不会立即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觉,使用者不容易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增加了低温烫伤的可能性。
三、低温烫伤的危害
1. 皮肤损伤
创面深度
低温烫伤往往创面比较深,因为热量是缓慢渗透到皮肤深层组织的。一般可能会达到深二度甚至三度烫伤的程度。深二度烫伤会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网状结构,创面红白相间,疼痛较迟钝;三度烫伤则会伤及皮肤全层,可深达皮下、肌肉甚至骨骼,创面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碳化,痛觉消失。
愈合困难
由于烫伤较深,低温烫伤后的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深二度烫伤一般需要3 4周才能愈合,而且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瘢痕;三度烫伤如果面积较大,自行愈合非常困难,往往需要进行植皮手术等治疗手段来促进创面愈合。
2. 感染风险
创面易感染
低温烫伤创面因为深度较深,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愈合时间长,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常见细菌,容易在创面滋生繁殖,引起创面的化脓、炎症加重等情况。
全身性感染风险
如果创面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疾病。这对于老年人、儿童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尤其危险,可能会危及生命。
四、预防低温烫伤的措施
1. 正确使用“取暖神器”
控制使用时间
使用热水袋时,每次使用时间不要超过2 3小时。在睡前使用热水袋取暖时,可以设定闹钟提醒自己及时取出热水袋,避免长时间接触。对于暖宝宝,不要连续粘贴超过4 6小时,并且要经常查看皮肤状况。使用加热坐垫时,每隔1 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减少局部皮肤持续受热的时间。
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取暖设备,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如使用电暖器时,不要让身体离电暖器太近,至少保持20 30厘米的距离。使用热水袋时,不要将其直接紧贴皮肤,可以包裹一层毛巾或布套,这样既能起到保暖作用,又能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过高的温度。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产品特性
在使用任何一种“取暖神器”之前,都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其发热原理、温度范围、使用时长限制等重要信息。例如,一些新型的智能热水袋可能有温度自动调节功能,但也需要了解其调节范围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关注特殊人群
对于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瘫痪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格外关注他们使用“取暖神器”的情况。因为这些人群要么感觉比较迟钝(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者),要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儿童、瘫痪患者)。家人或护理人员应该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取暖设备,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