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积极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一、政策与规划层面
1. 政策支持与引导
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建造的政策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例如,对参与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在智能建造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制定智能建造相关的标准规范,规范智能建造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流程,保障智能建造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为智能建造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 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纳入天津市整体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中,积极推广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建造成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规划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智能建造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高地。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层面
1. 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应用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装配效率。通过建立智能化的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实现构件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精确控制构件的尺寸和质量。
集成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装配施工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例如,利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提前解决构件之间的碰撞问题;借助物联网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实时监控,确保构件的安全运输和准确安装。
2. 智能施工技术的推广
在施工现场推广应用智能化施工设备,如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搅拌站等。智能塔吊能够实现自动起吊、精准定位,提高塔吊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智能混凝土搅拌站可以根据施工需求自动配料、搅拌,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
采用机器人施工技术,如室内装修机器人、地面铺设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精确施工,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例如,室内装修机器人可以进行墙面涂刷、瓷砖铺贴等工作,其涂刷厚度和瓷砖铺贴的平整度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
3. 信息技术与建造的深度融合
深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如设计数据、施工进度数据、质量检测数据等,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历史工程数据预测工程进度的延误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构建智能建造平台,整合建筑产业链上的各类资源,实现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等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可以实时沟通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在线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运作效率。
三、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层面
1. 产业带动与升级
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带动了天津市建筑产业的升级转型。传统建筑企业加快向智能建造企业转型,加大对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开展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吸引了一批智能建造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天津,如智能建筑设备制造企业、建筑信息化软件企业等。这些企业的入驻丰富了天津市的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智能建造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到工程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推动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2. 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智能建造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天津大学等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增设智能建造方向课程,涵盖智能建筑技术、建筑机器人、BIM技术应用等内容,为智能建造产业输送高端技术人才。
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建造领域的优秀人才。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和工作环境等措施,吸引智能建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级技术人才来天津工作和创业,充实天津市的智能建造人才队伍。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层面
1. 经济效益
提高建筑生产效率,降低建筑成本。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人工错误和返工现象,缩短了建筑项目的建设周期。例如,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缩短30%左右,同时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从而降低建筑成本。
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智能建筑设备制造业、建筑信息化服务业等,为天津市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2. 社会效益
提升建筑质量和安全性。智能建造技术中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健康状况,如利用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钢结构的应力变化等,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障居民的居住和使用安全。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节材的目标。例如,通过智能化的建筑设备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自动调节建筑的照明、空调等设备的运行,降低建筑能耗,实现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