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文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一、政策背景
1. 应对能源转型需求
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凸显。新型储能作为灵活调节能源供应的关键技术,对于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
例如,风电在夜间风速较大时可能出现发电过剩,但白天用电高峰时风速可能降低。储能系统可以在夜间储存多余的风电,在白天释放,有效解决供需时间错配问题。
2. 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国内能源供应的自主性和稳定性。通过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提高储能设备的国产化率,降低对进口储能技术和产品的依赖。
如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情况下,国内具备强大的新型储能产业能够保障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如电网等)的稳定运行,避免因外部能源供应中断或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
1. 技术创新激励
研发投入增加
政策支持将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例如,鼓励企业开展锂电池技术的升级研发,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对新兴的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的研发也会得到更多资源倾斜,有助于加速这些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的进程。
创新体系构建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发挥其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相结合。
例如,某高校的材料科学研究团队与储能电池制造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电极材料,加速新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2. 产业升级与规模扩张
提升产业竞争力
有助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在政策引导下,企业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向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
例如,储能电池制造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提高电池生产的一致性和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
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特定区域内,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储能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等环节协同发展。
如某些地区已经形成的锂电池产业集群,涵盖了锂矿开采、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生产以及电池组装等上下游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积极影响
1. 电力系统变革
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
新型储能的发展使电力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电源和负荷的变化。在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小型风电等)大量接入的情况下,储能系统可以在局部电网内起到平衡功率、稳定电压的作用。
例如,在一个以分布式光伏为主要电源的社区微电网中,储能系统可以在光伏出力波动时快速调节功率,确保社区内用户的稳定供电。
促进电力市场创新
储能的应用催生了新的电力市场商业模式。例如,储能系统可以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提供调频、调峰等服务,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
还可以开展储能容量租赁业务,为电力用户或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灵活的储能资源使用方式,推动电力市场向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 推动交通领域电动化转型
支持电动汽车发展
新型储能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高性能、长续航、快充型的储能电池有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随着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增加,充电时间逐渐缩短,这将进一步推动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加速交通领域的电动化进程。
拓展储能在其他交通方式中的应用
除了电动汽车,储能技术也在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将为这些交通方式的储能应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基础。
例如,对于电动船舶而言,大容量、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是实现其商业化运营的关键,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发展有望满足这一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