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法院积极探索区域法治协同创新实践,在跨域立案、执行联动、司法保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司法审判“同城效应”水平。具体如下:跨域立案服务优化:京津冀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了跨域网上立案服务。北京平谷法院积极推动跨域网上立案,设立“跨域立案服务窗口”,组建跨域立案小组;建立跨域立案联合审查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案件识别管理和关联案件检索机制,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跨域立案综合渠道体系。同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和案件办理情况,围绕个案、类案等,建立分条线联席会议制度,并与河北兴隆县法院、天津蓟州区法院等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跨域立案全覆盖,进一步优化诉讼服务,完善“云法庭”等在线服务平台建设,依法保障京津冀三地群众便捷参与诉讼。强化三地联动执行:京津冀三地高院强化三地执行联动,执行事项委托、异地执行协助、被执行人联动查控、查控财产异地处置等执行协作机制不断迭代升级。规范开展跨域异地执行、委托执行工作,2024年,三地法院间开展异地拘留、扣押车辆、腾退房屋等执行事项200余次,相互委托办理执行事项3万余件。目前,北京法院已协助津冀法院完成两批次14辆带指标京牌小客车司法处置。生态环境跨域保护:北京已有八家中基层法院挂牌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协同天津、河北毗邻法院全方位推进长城、大运河、永定河、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太行山等重点区域和绿色生态廊道的跨域保护,实现跨省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全域覆盖,有效提升环境资源跨域司法保护效能。2023年9月,北京延庆与河北怀来、河北赤城三地法院进一步深化环境资源跨域保护司法协作,就惩处跨地区污染环境等严重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联合开展跨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实践、建立跨地区联席法官会议机制等达成一致意见。金融纠纷协同化解:北京金融法院积极回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金融领域的司法需求,通过典型案例示范、跨域数据共享、专业审判团队建设等措施,为京津冀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提供全周期法治支撑。采用“双向评估 + 调解”方式,对金融纠纷案件从“案件事实 + 法律适用”评估和“当事人需求 + 心理预期”开展评估,准确把握当事人的核心需求和心理底线,避免仅从法律条文出发的片面性,为纠纷的妥善解决提供更为精准的方向指引。数据共享与人才交流:北京高院协同津冀高院建立数据资源定期交换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和律师电子送达地址、司法鉴定、破产管理人名册等信息三地法院全面共享。此外,三地法院互派42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交流锻炼,促进了三地人才交流与司法能力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