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枢纽1月通过量创新高达到1370万吨,这一成果有着多方面重要意义:
一、航运效益方面
1. 反映航道设施优化成果
三峡枢纽不断进行船闸等航运设施的优化升级。例如,三峡船闸通过技术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船舶过闸效率。双向五级船闸的运行调度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了船舶等待时间。
船闸的维护保养工作到位,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如对船闸的闸阀门、输水系统等关键部件定期检修和维护,保障了船闸能够持续稳定地承担大规模的航运任务。
2. 带动长江沿线经济发展
对于上游地区,1370万吨的通过量意味着更多的原材料和产品能够便捷地运往中下游地区。例如,西南地区的磷矿等资源可以更高效地运输到长江中下游的化工企业,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中下游地区,更多的货物能够逆流而上到达上游市场。像长江中下游的工业制成品、消费品等可以深入到上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平衡和经济交流,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3. 提升长江航运竞争力
在国内,与其他内河航运通道相比,三峡枢纽的高通过量巩固了长江作为中国内河航运“黄金水道”的地位。更多的货物选择长江航运,减少了对公路、铁路运输的依赖,优化了国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结构。
在国际上,长江航运凭借三峡枢纽的高效运行,增强了在国际航运市场的吸引力。例如,一些原本通过海运从东部沿海港口转运到中西部地区的国际货物,现在可以考虑直接通过长江航运到内陆地区,提高了长江航运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份额。
二、三峡枢纽综合功能体现方面
1. 航运与水利枢纽其他功能的协同
三峡枢纽在发挥航运功能的同时,其防洪、发电等功能也协同运行。1月的高通过量是在三峡枢纽整体稳定运行的框架下实现的。例如,在枯水期,三峡枢纽通过合理的水库调度,既保证了一定的下泄流量以维持航道水深,满足航运需求,又能兼顾发电等其他功能。
三峡枢纽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体现,不同功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水利部门、航运管理部门等在枢纽运行过程中,共同制定运行计划,确保了航运畅通、水利安全等多项目标同时达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