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为老龄化社会撑起“保障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失能老人的意义
1. 保障基本生活护理需求
日常起居协助
对于失能老人来说,长护险可以提供诸如穿衣、进食、洗澡、如厕等基本生活活动的护理服务。许多失能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或疾病原因,无法独立完成这些基本动作,长护险所涵盖的居家护理服务能让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协助,确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尊严。
健康管理与康复护理
长护险支持的护理服务包括健康监测、简单康复训练等内容。护理人员可以定期为失能老人测量生命体征,如血压、血糖等,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反馈给家属或医生。同时,针对部分有康复潜力的失能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有助于延缓身体机能的进一步衰退,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2. 减轻家庭经济与照护负担
经济补偿
长护险的资金支付减轻了家庭在聘请护理人员方面的经济压力。在没有长护险的情况下,家庭需要自费聘请护工,这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北京为例,聘请一名住家护工每月的费用可能在5000 8000元不等,而长护险可以根据评估等级按一定比例支付护理费用,为家庭节省大量的长期护理支出。
缓解人力照护压力
在老龄化社会中,家庭规模小型化现象普遍,一对夫妻可能需要照顾双方的四位老人,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和孩子,人力照护压力巨大。长护险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可以分担家庭照护的部分工作,让家庭成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自身生活的安排上,避免家庭照护者因长期身心疲惫而出现健康问题。
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 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产业规模扩大
长护险的实施带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增长。更多的失能老人能够获得护理服务,促使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公司、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山东青岛为例,自开展长护险试点以来,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长了约30%,养老服务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服务质量提升
随着长护险的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获得长护险的服务订单,各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它们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例如,一些养老服务机构按照长护险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护理服务流程手册,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服务态度等进行严格要求,促进了整个养老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2.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长护险促进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它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护理行业,包括专业护理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再就业人员。通过长护险提供的资金支持,护理人员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提高了护理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长护险通过对不同等级失能老人的精准评估,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确保最需要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能够得到足够的护理。
医疗资源分流
在没有长护险的情况下,部分失能老人由于缺乏其他护理途径,只能长期占用医院的医疗资源进行基本生活护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长护险将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从医疗资源中分流出来,使医院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疾病治疗和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一些长期占用医院病床进行康复护理的失能老人在长护险的支持下,可以转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居家接受护理服务,释放了医院的病床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