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江苏南京“伙伴计划”为基层文明实践赋能增效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伙伴计划”的内涵与模式
1. 多方合作机制
“伙伴计划”旨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志愿者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破以往基层文明实践中资源分散、主体单一的局限。例如,政府部门发挥主导和统筹协调作用,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保障;社会组织凭借其专业性和灵活性,深入社区开展各类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2. 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南京的“伙伴计划”中,积极整合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企业为文明实践项目提供资金赞助或物资捐赠,高校则输送专业的人才资源,如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的文化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这种整合使得基层文明实践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基础,能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二、为基层文明实践赋能的具体体现
1. 活动内容丰富化
文化传承与弘扬
借助“伙伴计划”,南京的基层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例如,邀请民间艺人与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合作,举办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培训班,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基层的传承与发展。
道德教育与风尚培育
联合社会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讲述身边好人的故事。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道德模范提供物质奖励和宣传支持,激励更多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科学知识普及
高校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组织科普志愿者开展科学知识讲座、科普展览等活动。以环保知识科普为例,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实验,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
2. 服务精准化
需求调研与反馈
通过“伙伴计划”中的多方合作,能够更精准地开展需求调研。例如,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在文化、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反馈给相关的合作伙伴。企业根据需求调整其公益投入方向,高校调整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定制化服务项目
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居民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如在老旧小区,重点开展适老化改造宣传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健康关爱项目;在年轻居民较多的社区,则侧重于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亲子教育等项目。
三、为基层文明实践增效的成果与影响
1. 参与度提升
志愿者队伍壮大
“伙伴计划”吸引了更多不同群体的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高校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在伙伴关系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一些企业将员工志愿服务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鼓励员工定期参与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使得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
居民积极参与
丰富多样且贴合居民需求的活动内容,激发了居民参与基层文明实践的积极性。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社区文化活动、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社区凝聚力增强
邻里关系改善
在共同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多。如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植树活动、文化节等,居民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感情,使社区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社区认同感提升
随着基层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环境得到改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居民更加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社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
|